2021-09-07 13:22:02
有人说,中国文学史是蘸着酒写成的。文学,在酒杯中倒映;酒气,在文学中飘香。若是说起诗,那就更少不得酒了。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其为“诗圣”。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还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中就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则是他的一贯精神。杜甫一生紧皱的眉头,仿佛从未舒展,殊不知,杜甫也曾年轻过,也曾在酒中获得过须臾的自在。
杜甫少年时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并不生来就是忧国忧民的老叟,他也曾是一位喜爱上树的少年。还有杜甫十四五岁时,就是一位酒中豪杰了,在他的《壮游》一诗中有云:“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这首诗很有锋芒,呼啸着十足的酒气。
“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众所皆知李白嗜酒,自称“酒仙”,其实杜甫的嗜酒不亚于李白,被人誉为“酒圣”。据郭沫若先生统计,在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涉及到酒的就有三百多首。
杜甫和李白一生之中有过两次相遇。他们相携出游,还互赠了诗篇。杜赠李的诗:“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的诗:“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他们真是一对才华横溢、诗才斐然的酒中挚友啊!
杜甫爱酒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李白,但比较尴尬和无奈的是,由于生计所迫,杜甫喝好酒的机会少之又少,杜甫终其一生喝的多是旧酪、浊醪等劣质酒,与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的一掷千金,五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气不同,杜甫一生漂泊,终究是少了一些喝好酒的口福。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杜甫这样一个大家印象里“循规蹈矩”的诗人,其实为酒也可以很癫狂。“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杜甫时任左拾遗,这是他生命里难得的一段好时光,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在这段平静的时光中,他每日典当了衣服换酒喝,含蓄地传达了一种态度,有酒万事足。
杜甫的《醉时歌》很是出色,诗中写到他和诗、书、画被唐玄宗评为“三绝”的郑虔痛饮狂歌,“得钱即相觅,沾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诗中将司马相如、杨雄、孔丘、盗跖统统抬了出来,抒发了千古功名不如春酌一杯,以“生前相遇且衔杯”收尾,一气读下真是慷慨激昂,痛快淋漓。杜甫的诗豪放而不失蕴藉,悲慨而无伤雅正,即使酒气十足,也从未荒腔走板。
杜甫诗歌中的“酒”,不单呈现了他个人生平的画卷,更是折射出了他所生活的唐朝社会的历史缩影,酒入杜诗全部化作了散发着忧国忧民情怀的“佳酿”。
酒伴随杜甫一生,最终伴随他平静地走完了人生的历程。大历五年(770),杜甫漂泊到湖南,当地县令素仰诗人大名,送来牛肉和白酒,杜甫“饮过多,一夕而卒”,劳苦一生的杜甫最终死在了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之上,享年五十九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比起喜剧人生,悲剧人生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也许这就是杜甫、杜诗千百年来,常读常新的奥秘。
托穆尔说得很透彻:“若用清水斟满酒杯,你永远写不出千古绝句。因为酒是诗人的骏马,跨上它,可以遨游寰宇。”杜甫一生没有好酒,却写下了无数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