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3 15:21:02
近日,河北衡水中学的高三考生张锡峰一段题为《小小的世界大大的你》的演讲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
他在演讲中说:“普通人啊。生在普通家庭,长在普通家庭,一张普通的脸,普通的成绩,想普通的事情……我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
可是进入衡中后,他开始在反思:“寒门出贵子,是真的吗?”“你拿什么跟人家比?”字里行间,其情其语,无不看出他有为自己来自农村而感到自卑,甚至懊恼的情绪。
后来,他看了央视的《航拍中国》,开始“眼里有了光”,想去看“从未见过的风景”,去见“远方更优秀的人”!并且,喊出了那句在网上备受争议的“金句”——“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说实话,若是忽略他这个所谓的金句,我还是蛮喜欢他这个演讲的。
因为,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中学生应该具有的样子,尤其是在当下这样一个被所谓“躺平”主义,和“间歇性踌躇满志与持续性坐吃等死”蛊惑泛滥的今天,他演讲词里的精神风貌,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青少年应该具有的样子,尤其是,他在演讲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自信、坦荡和眼里有光的样子。
但是,作为一个同样是从农村中走出来的孩子,我却特别不赞同他所谓的“乡下的土猪,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的说法。
因为,我从来都不认为来自于农村,那就是人生的掉分项。更不认为所谓的农村出身,就应该是一个人的短板或者精神软肋。
其实,作为农村来的孩子,我们无需枉自菲薄,而是应该认识到,农村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根,那里不仅有中国最质朴、最纯真的传统文化,还有最为浓郁、最有情怀的乡土文化。
无论我们来自哪里,将要去向何处,这两条文化血脉,都会像母体的脐带一样,在无时不刻地在滋养着我们。而拼到最后,也只有它们,才能真正决定我们能走多远。
而纵观古今,有多少行业翘楚、民族脊梁和国之栋梁,哪一个不是从农村的大熔炉中走出来的?细细品味一下,他们又有多少人不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或者曾经有过在农村生活的体验,抑或是被农村的乡土文化所影响,甚至在后来人生的某个时期,及时补上了扎根农村的这一课?
相反,在未来更加长远的时光里,农村及农村相关的出身,非但没有成为了他们的负累,反倒在以另一种方式在助力和加速着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并且最终决定着他们所能达到的终点。
然而,回头望去,环顾现实社会,却有太多以高晓松和方方为代表的,在所谓的贵族和知识分子家庭中长大,从小就带着狭隘的父辈光环,一天也没下过农村,抑或就算是“被迫”有过农村经历,却一直在抵制,甚至从来都不肯承认和接纳自己的农村经历,并且还总是自带无比优越感的文化公知们,更加容易祸国殃民,令人作呕,并且最终不得不面对“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必然命运!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农村就是我们的根。一个人,只有把根扎得越深,才能长得越高,走得更远,才不至于头重脚轻,头脑迷糊,轻飘飘地栽了跟头。
但这个根,却又往往是通过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接受过的教育,以及他所认同的思想,去作用他的精神世界的。
只有你的世界,拥有扎实的农村基因,你才会比其他人更加多一些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和奋发图强的品质,多一些朴实、宽容、谦卑的气质,并且懂得一些最基本的敬畏之心,以及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
而不是,像某些阶层那样,从小接触的都是一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尔虞我诈的短视伎俩。
我为什么要说这些东西都是短视的?因为,所有的利益都是流动的,正所谓没有永远的利益,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但人对真理的追求,以及流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却是可以是长夜明灯,人们在机关算尽之后,终究还是要回归到这一点!
当然,我并不是说有农村出身和文化背景的人,并不会追名逐利,而是从概率上来说,农村的底色却是更加包容、淳朴和接地气的,并且是更加容易被家国情怀和正本思想所唤醒的。
就拿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说吧!我也的确曾经像张锡峰这样,因为自己来自于农村,而感到过自卑!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是来自于城市的,甚至有不少都是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独生子女。他们某些人,无论是身上穿的,手上用的,嘴上吃的,床上盖的,都与我的很不一样。
清楚地记得,那个年代,他们都是人手一台七八百元,甚至下千元的日本进口超薄随手听,可以直接线控的那种,不仅音质特别好,而且款式特别炫,让我艳羡不已。
和我同寝室的两个男同学,他们的刮胡刀都是进口的某浦牌的高级货,刮起胡子来,只要随便把那玩意放下巴上面轻磨两下,再多的胡子都会像变魔术一样在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我们的胡子刀,却还要上刀片、洗刀片、换刀片,刮在下巴上都能听到滋滋作响,稍不留神就会鲜血直流,飘红挂彩。
不怕大家笑话,那个时候,他们身上真的有太多的好玩意和新鲜事在吸引着我。还有他们身上的文体才艺,以及为人处世的变通能力,也都是我们没有见过的,更是想都不敢想的。
但这都只是表象。因为,时间长了,我也慢慢发现,他们并不是完全没有短板。而且,他们并没有我们能吃苦,也没有我们的穷则思变,更没有我们的包容、谦卑和不拘一格。
当然,我并不是说他们不优秀。但在我看来,他们的礼貌和谦虚,更多的都只是策略的体现,都只是做人的技巧,甚至只不过是“装”出来的。
但我们的谦卑,以及对一个人的真诚,还有永不服输的拼劲,却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与我们的农村经历死死捆绑在一起的。我们不需要去装,我们的谦卑、包容,和更强的求知好学,那就是我们的底色。
虽然这样的底色和出身,的确会让我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或者思想尚不成熟的时候,产生自卑心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我却慢慢发现,那非但不是我们的弱项,而反倒是我们的强项,一种发自骨子里,来自于农村基因里的精神强项。
正因为有这样的农村背景,我们才会看到人性当中更大的纵深;才明白老祖宗说过的那些老话,其实至少有90%以上还仍然是正确的;才知晓有一种生长,并不是往高处走,而是往深处扎;才理解“树高千尺都有根,水流万里亦有源”的含义!
也许,这样的我们,一路走来,从一开始就比别人要弱一些,要狭一些,要矮一些,甚至吃力一些,但我们的根在深处,它恰恰决定了我们的谦卑,决定了我们的韧性,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立多高!
而且,只要我们积攒了足够的力量,突破了某个瓶颈,我们就一定能够以更加博深的成长经历和悲悯情怀,创造出更多能够与人共享的骄人成绩。
就好比,同样是超级富翁,同样是事业有成。那些城里长大的孩子,或者忘了自己是农村娃的孩子,买下了更多的资产,有了更多的女人,甚至最终还买了私人飞机,办了移民。
但那些在农村长大,始终牢记自己身上有着农村基因的孩子,却总能百转千回,以他自己的努力,回到老家建祠堂修公路,给父老乡亲发红包,福泽乡梓,甚至在家乡兴办实业,造福一方。
所以,文章的最后,我想对锡峰说的是:
我们来自于农村,或许可以暂时地让我们稍微地低调“自卑”一下,但我们必须明白:
来自农村,并不是我们的弱项和负累!只是,我们要注定比别人多一点磨练与汗水!但难道不是吗?我们最不缺少,最不怕的恰恰就是磨练与汗水。
因为,我们的成功与喜悦,不是一时的得意,而是磨练和汗水之后的长路,是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能带着更大的热量回家!
或许,时代有所变化,但却依旧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