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31 14:07:02
在装甲对抗的战场上,随着火炮和弹药的升级,坦克装甲会逐步丧失其原本的优势。为了强化车辆的防护,装甲的加厚是非常必要的,但生产更厚装甲的新型车辆并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现地部队能做到的更多是一些临时性的改装。关于德军车辆的临时装甲强化项目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了解一些,不过苏军的车辆装甲强化措施则不那么常见,在这篇文章里就让我么一同来了解一下。
KV坦克的装甲强化版本,KV-1E
请注意,苏联官方文件中从未将装甲强化版本的某型坦克称之为“XXXE”型,唯一的例外是KV-1E,在生产文件中出现过。其余的诸如T-26E,T-34E等等,均是对此编号的扩散,官方文件中一律称之为“安装有附近装甲的某型坦克”,需要予以区分。
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红军技术部门提出了一系列强化T-26坦克装甲的技术项目,但直到冬季战争开始前都没有予以实施。项目计划主体是将T-26原本15mm的主装甲加强到40mm,以抵御400-500米外的45mm火炮的射击。附加装甲通过焊接和螺栓连接到1933年的老式T-26坦克和1939年的新式坦克上,不过后期为了简化生产工序改为直接焊接。一些T-26接受了这样的装甲强化(据一些消息源为89辆),并且参加了冬季战争。值得一提的是,在列宁格勒围城战的时候,一些T-26也加装了同样的附加装甲。就部队文件中的报告而言,增至12吨的重量并没有带来太大的不便,因为抵抗更大口径反坦克炮的能力远比快速或远距离移动的能力更重要。
安装有附加装甲的T-26
T-26坦克在工厂中和冬季战争前线/列宁格勒的改装可以用附加装甲上是否有火炮防盾来加以区分,前线简易版本的炮塔装甲是固定的,在上面开了孔以便安装火炮。工厂版本更为工整,将装甲焊接在炮盾上以保留更好的迎弹角度。
野战改装的装甲强化版T-26,注意炮塔盒前方的开孔
工厂出品的T-26,注意其保留原炮盾外形的附加装甲
同样在苏军中大量服役的BT-7坦克也有着此类改装项目,在附加装甲的加持下,其正面装甲上升至50mm(车体和炮塔),炮塔侧面达到了45mm,车体侧面也有30mm。这些补强措施使其可以抵御37-45mm反坦克炮和75-76mm野战炮的射击。相对的,坦克重量上升到了20吨,最大速度降低到45km/h,驾驶员舱门也因为强度原因被封死,现在他只能使用炮塔舱门进出坦克。至少制造了一辆装甲强化版BT-7,因为它参加了1941年11月的阅兵。
安装附加装甲的BT-7,注意其驾驶员舱盖已经封死
阅兵式上的BT-7,箭头处就是文中提到的车辆
一辆BT-5坦克也进行了类似的改装,车辆侧面还安装了倾斜的侧装甲。对于BT系列坦克附加装甲强化项目的文件并不多,只有在“关于加强T-26、BT和T-28坦克的装甲”的命令中提到300辆T-26、350辆BT-5和350辆BT-7将接受这种改装。
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装甲强化版的BT-7和T-26,两辆坦克都是野战改装版本,不过BT-7的附加装甲看起来更工整些
说到T-28坦克,最初计划的是所有T-28坦克都将接受装甲强化的改装,但实际接受强化的只有111辆。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网上有许多这类车辆的照片。
一辆抛锚的安装有附加装甲的T-28
让我们将目光转向苏军的主力坦克T-34。T-34的附加装甲强化伴随着两个重要课题,一是防御更强穿透力的敌方穿甲弹药,二是对抗新出现的破甲弹。在冬季战争中,苏联认识到如果敌人使用更大口径的反坦克炮,那么中型坦克的正面装甲必须加强到60mm。1941年春天时,两辆正面装甲加强到60mm的T-34生产完毕进行测试。很快苏德战争爆发,德国人的主力坦克此时并没有使用强力的火炮,T-34的装甲强化工作就显得有些没必要。不过专职装甲和弹药改进工作的NII-48设计局在研究了缴获自德军的37mm次口径穿甲弹(APCR)后认为应给T-34坦克加厚装甲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口径的APCR弹药(随后加入了防御破甲弹的需求)。设计局在打靶测试后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1.安装位置靠近主装甲的装甲板防御效果不如远离主装甲的好;2.薄装甲板应置于厚装甲板前方;3.防御破甲弹的铁丝网需要高硬度;4.15mm厚的附加装甲就能提供对全口径和次口径穿甲弹令人满意的保护;5.对于被帽穿甲弹,15mm装甲板只在150米外上有效,在距离小于150米的情况下,需要使用20mm的装甲板。如果距离小于50米,则防御装甲必须拆分成15mm+4mm的组合;6.对付德国75mm破甲弹,6-8mm的装甲板就足够了。
装甲强化版的T-34,照片为工厂模型
NII-48设计局在完成这些测试后,重启了装甲强化T-34(贴上15mm装甲,正面从45mm加到60mm)的生产工作,三家工厂参与了此类车辆的改装:斯大林格勒机车厂(STZ)生产了大约200辆整车,112号工厂生产了80个车体和109个炮塔。值得一提的是,112号工厂还额外制造了8个铸造炮塔,侧面加强到75mm。183厂也生产了一些整车,但缺乏具体的数据。
强化版T-34实车,此为112工厂的版本
至于防御HEAT弹药的铁丝网,加入部队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首先,由于坦克破甲弹造成的损失非常小:在1942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没有任何损失,在1942年和1943年之间的冬季不到2%,而在1943年不到7%。在1944年,没有坦克被其他坦克的破甲弹摧毁。铁丝网的主要防御对象是步兵持有的反坦克武器,比如铁拳。在柏林街头的作战的苏军坦克有一些布置了这样的铁丝网,但总体数量并不多。和人们广泛认为的所不同的是,德军单兵反坦克武器并没有给苏军装甲部队带来什么严重的损失,大多数情况下,苏军坦克的主要对手都是各型坦克和反坦克火炮。
安装有铁丝网的T-34/85,注意车体前部的履带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面的照片中,还显示了来自112号工厂的建议:即在车体前部挂上5块履带板,不过照片里的其他4块都遗失了。
在文章的结尾,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份有意思的文件,来自于俄罗斯联邦国防部中央档案馆文件CAMD RF 38-11369-654:
“致坦克制造人民委员,马利舍夫同志(Malyshev),
基洛夫工厂生产的自行火炮ISU-152和ISU-122在质量上相差1吨。ISU-152的重量为45.5吨,ISU-122的重量为44.5吨。尽管质量较大,但ISU-152的(机动)性能与ISU-122是相同的。因此,在45.5吨的范围内增加ISU-122的装甲是可能的。初步计算表明,150mm厚的前装甲和160mm厚的炮盾不会增加超过1吨的额外重量。这种前装甲将能够抵御来自500米以上距离的75mm和88mm的敌军炮弹。为了确定这个方案的实用性,以及与重新平衡D-25S火炮以解决这一额外重量,我认为基洛夫工厂在1945年1月15日前完成这种自行火炮的蓝图是较为合理的。在完成这一任务后,必须建造一个增加车体装甲的ISU-122原型车,以便进行试验。
坦克兵上将 科罗布科夫(实为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科罗布科夫)”
安装有D-25S的ISU-122S
150mm的前装甲,并且以30度角布置,会为ISU-122提供相当可靠的防御,甚至有概率在中近距离抵御71倍径88mm火炮的射击。遗憾的是,命令下达时已经临近欧战结束,并没有原型车或是蓝图留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