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4 13:50:02
文|桃花月球
四个不同的内在人格部分--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方式和成人自我,我们在灵魂的地图上有了自己的坐标
--吉塔·雅各布《0次与10000次》
最近有一部反应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影片《青春变形记》大火。
故事主人公美美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一直做着"妈妈的乖宝贝”。即便是在地铁里,也在马不停蹄地复习。
然而,这样个被驯化得如此优秀的女孩,内心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她有自己喜欢的明星,渴望灵魂自由,一直在“实现自我”和“被妈妈掌控”中,拉扯疼痛。
直到青春期,因为家族的神秘力量,变成了红色小熊,美美才看清妈妈的专制:偷看日记,当众展示涂鸦,斥责朋友带坏了自己……
与此同时,这些专制累积的负面情绪,愤怒、羞愧、恐惧,也随之失控。
“自己做主的大女孩”,还是回归到曾经的自己?美美反复调试,为校准自我和他者的认知抉择。于是,被毁灭的自尊心觉醒了!最终找回了自己。
每个人的内心似乎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似乎大家都有过这种,人生叛逆变形,重新认识自己的经历。
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这种心态?又是什么将我们变形的人生重塑?
《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这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答案。本书的作者吉塔.雅各布是一位德国心理学家。
他用图式疗法,揭开了我们大部分人内心的世界。
原来,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内在的小孩,找到自己内在的小孩,改变自己,然后在后面的人生中,告别同样的坏感受、同样的错误、同样的创伤,觉察并修正自己的日常行为模式,才能真正拥有不受伤害的能力。
1:剖析自我,每个人的自我模式大致相同
作者认为:
"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都是由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方式、成年人自我四种内在部分构成。"
这是一个完整的内心链条。
比如,董卿在对话麦家的时候,曾经讲述过自己的一个内心体验。
即便是如此优秀,她还是经常感到自卑。
她坦言:如果和别人一样一优秀,她会焦虑,只比别人优秀一点,她会觉得不满意,只有优秀很多,内心才会有安全感。
雅各布就用图表加文字的形式,完美阐释了董卿自卑和焦虑的根源。
在董卿的成长中,父亲不允许她像其他女孩子一样装扮。从初一到高三,每个学期的寒暑假都要求她,靠自己的努力去赚钱。当时的董卿,做的是一天赚一千块钱的宾馆清洁工,非常辛苦。这种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纾解,才塑造了董卿现在的内心模式。
因为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遭遇被他人或环境欺负的情况,自己的天真被外界愚弄和嘲讽,外界表现得蛮横无理、不友好,自己感觉不公或被伤害。
那些被拒绝,被威胁,被抛弃,被批评,被爱经历,存储在内心,造成了极大的不安。它在我们内心的世界分层,住入后成为了三种小孩:受伤的内在小孩,被宠坏的内在小孩,幸福的内在小孩。
这些不完美不成熟的小孩,深深影响了他们外在的行为模式。为了能够应对自己心里的这些纠缠,他们选择了顺从、回避和过度补偿的方式来应对。
所以在他们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要么对自己期望值过高,要么对自己绝对贬低,内心一直处在审判中,一种极其苛刻,一种习惯性存在,内心极其痛苦困扰。
而要想摆脱这种来自童年或青春期的有害声音,只有重新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校对。
2:捋顺关系,绘制专属自己的的内在地图
校对自己的心理模式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想要找到改变的入口,先要对那个活跃的成年人自我,绘制一张专属自己的内在地图。学会向内反省,正视生活里的各种烦恼和难以启齿的秘密。
比如,问自己是什么样性格的人?内心是怎样曲折地走向的?
每一种性格人物的专属特征,用图谱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边缘人:被极度的消极情绪掌控,多次伤害和侮辱自己。
自恋者:追逐自己狂妄自大的内心,如同生活在一个平行宇宙中一样。
歇斯底里者:为了消除无价值感和孤独感,急需大量地认同和关注。
缺乏安全感者:对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抱以回避的态度,只是顺从别人的想法。
强烈依赖者:几乎不对自己的生活负责,需要别人来为他们做决定。
强迫症患者:极度不信任他人的可靠性和能力。
妄想型的人:他把别人中立、友好的态度理解为敌意,总是怀疑身边的人在计划着什么卑鄙勾当。
当你了解了自己的内在、感受和行为方式时,改变才能开始了。这种反思内在的体验,再结合外在行为,也会更清楚地知道焦虑的方向。
黄轩曾经在一次访谈之中,谈自己内心校对的过程。
他认真分析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他说父母的争吵,给了他较多的负面情绪。后来,他们的感情破裂,更是给他很多伤害。
所以,对于感情和婚姻,那个曾经受伤的小女孩,一直在接受审判。在重演无数角色的过程中,他看到了自己内心那个不完美的世界。
他努力将自己美好的经历放大,逐渐找到了自己,并且成为了自己。他对母亲总能绘声绘色地向他描述一件事情,印象深刻。她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生动,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促使他走上了演艺道路。
所以,即便是成为流量明星,他也活成了最大的不同。热爱读书,喜欢思考,对于繁华和喧嚣,有着清醒的认知。
梳理自己,不管是有形的图谱还是无形的图谱,只有我们认真地去捋顺了成长这条线,才能够知道我们后面的人生怎么去做,怎么去重新书写。
3:刻意练习,拥有一个更加稳定自我。
雅各布说:
"这个受伤的本体是我们的一部分,现在我们要照顾他。让内在小孩最终得到被剥夺已久的爱,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重新去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任何改变都没有最晚的开始。
成年以后,我们会发现,恰恰是那些在隐藏的自我,才能真正让我们强大。
拥抱那个没有被妥帖照顾的内在小孩,并且与内在的审判者和解。人就会有机会,重新获得自我掌控权,摆脱束缚。
寻找治愈是我们最终要去做的课程。如何来和我们内心的小孩和解,就需要进行以下练习。
一:认清自己。
反思内在体验和外在行为,制定一个总体的目标,限制内在审判者的专横、贬低的声音,强化自身健康与快乐的部分。
然后,明确自己的优先级,优化自己对精力和时间的分配,设定实现后,可以让自己真正感到快乐和满足目标。
二:帮助内心受伤的小孩。
给他们取个名字,尝试用回忆和辅助物品,找到曾经那个受伤的小小自我。然后,和他们建立联系,接受和容忍其引发的负面情绪。和他真诚的对话,可以给他写一封信,也可以静静地听自己的心流,然后再去真诚的拥抱他。
三:抚慰被宠坏的小孩
被宠坏的小孩,他真正的原因并非在表面,只有找出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治愈。
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宠坏后面那个“脆弱”的感受,帮助他们分清优势劣势,最终获得主动权。
设定一个尽可能积极而具体的想法,然后行动,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四:强化幸福的内在小孩
建立过去和现在之间的联系感,找到一个通向自己贪玩、好奇的一面的无障碍通道。
用心去感受,去做,去激活幸福小孩要做的那些活动,强化那些积极美好的选择。
五:逐步摆脱内在的审判者
借助想象练习,与自己的内在审判者建立联系,然后进行清理,甄别。
扔掉任何贬低你的、剥夺你拥有需求和感情权利的信息,重新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减少有害信息对内心的侵蚀。
六:检查自己的行为
对我们的应对方式进行重新审视。区分好坏,认识那些有害的行为。
然后开始进行成人自我的练习。逐步减少回避,顺从,过度补偿等行为。
七:让自己成熟
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的生活状况和能力。让我们的成人自我获得更多支持。
5:强化内心,活出生命的丰富
曹又方说:
"所谓成长,就是去接受任何在生命中发生的状况。即使是不幸的,不好的,也要去面对它,解决它,使伤害减至最低。所谓的成长,所谓的智能,所谓的成熟,都不过如此。"
生活的经历才是真正让一个人丰富起来的根本。
所以,我们无需置喙曾经的伤害,多么的悲剧,也无需苛责自己的不完美。用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态度,和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成为朋友,慢慢疗愈就好。
每个人都是逐渐长大的,都需要走一些弯路,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经历一些人生的低谷。
而能够愿意去终生内心保持成长,才会一直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